点开数字管片智控中心,钢筋车间、管片车间、堆场养护、AI监测等智能应用模块一目了然,整个管片预制生产过程可视、可控、可追溯……1月3日,佛山交通智能建造基地在三水区乐平镇正式落成,这是佛山市内规模最大、生产技术最先进的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将为佛山市交通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字化赋能 年产值可达5亿元
上午10点,走进43亩的管片生产车间,这里有两条自动化管片生产流水线,主要生产4至16米各类型管片。在车间右前方,10多名工人正在进行模具清理及脱模剂喷涂,为预制管片施工做准备。
左前方是钢筋半成品加工区,整合了国内顶尖全自动数控加工设备,能自动传输及下料,实现设备联动、流水化作业。譬如,在国内同行业中最先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数控弯弧弯曲一体机,将传统工厂3台设备才能完成的工序,集合到1台设备,弯弧弯曲一次成型。
“如果不采用智能化,施工人员需要300人,现在只需150人,至少节省一半人力。” 佛山路桥预制构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郑跃磊介绍,流水线采用了三个机器人系统。以钢筋平面板焊接机器人为例,它彻底解决了传统人工焊接效率低、质量不均匀的问题,在提升效率、节省劳动力上优势明显。
据走访,整个智能建造基地占地215亩,由钢筋存储加工区、混凝土搅拌区、生产区、养护区、存储区、检测试验区及办公生活区组成,服务于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电力等各类交通装配式智能建造产品生产与研发。
基地配有国内领先的自动化管片生产流水线,在钢筋加工、模具清理、脱模剂喷涂、混凝土收面等关键工序采用全自动工业生产机器,实现了智能制造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利用纯电动铲车、光伏发电、砼废料处理系统等实现了节能减排、绿色生产。公司应用预制构件智造信息管理系统SAAS平台实现了生产管理的智能化、可视化。
“交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在我们生产基地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佛山市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陈银柏介绍,智能建造基地一年可生产30万立方米预制管片,年产值可达5个亿左右。在他看来,基地落成对佛山交通领域意义重大,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建造模式,另一方面推动了装配式技术的应用,希望为佛山交通领域大力推广装配式技术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打造交通装配式建造“航空母舰”
仪式现场,佛山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中指出,智能建造基地将成为集团在交通装配式建造领域上的“航空母舰”,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深度合作,引进、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研发人才,不断强化科研攻关与技术转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建筑机器人等新型建造方式,努力在交通装配式建造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
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华伟现场表示,将在施工技术、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持。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交通装配式建造行业的发展。
佛山市国资委三级调研员吴问其也对佛山交通集团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开发和科研创新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建议智能建造基地要持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要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坚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此外,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交通装配式建造行业学术分享会。广州轨道交通盾构技术研究所所长、广州地铁集团教授级高工、北京盾构工程协会副理事长钟长平以《粤港澳大湾区超大直径盾构创新与展望》为题进行分享。
文图、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龙凤、黄锦成